抗病毒激光结构化铜纳米疏水表面

免疫与感染研究中心
简介

免疫与感染研究中心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发出一项创新策略,利用激光结构化铜纳米粒子于疏水性表面,以抑制病毒传播病毒。

商品化机会
技术授权协议
解决方案

1.SARS-CoV-2(新冠病毒)的高传播性
2.过度依赖主动消毒
3.铜纳米粒子(CuNPs)的毒性与环境风险
4.表面附着助长病毒传播
5.多功能表面的需求
6.可扩展性与实际应用

创新技术
  • 结合铜纳米粒子(CuNPs)(抗病毒/抗菌)与激光结构化疏水表面(自洁)以抑制病毒。
  • 释放铜离子及活性氧(ROS),降解核糖核酸、破坏衣壳、抑制复制、广效抗菌(病毒、细菌、真菌)。
  • 强调精准控制铜纳米粒子剂量以平衡功效与降低环境/人体健康风险(如避免肝肾累积)。
主要成效
  • 铜离子与活性氧(ROS)协同作用实现广效灭菌。激光结构化表面调控润湿性,物理性降低病毒附着。
  • 激光技术实现精确可定制的表面图案化,适用于多样材料(如PE:Al复合材料)。
  • 降低新冠病毒于高接触公共区域(如门把、扶手、医疗器材)的传播。减少表面病毒残留,降低感染风险。
  • 通过抗病毒防护装备保护前线工作者(如医护人员)。提升公众对公共空间(办公场所、医院、交通系统)的信心。
应用范畴
  • 以抗病毒CuNPs疏水表面涂覆医护装备(口罩、手套等)。
  • 应用于病床扶手、点滴架、诊断设备,降低院內病毒残留与交叉感染。
  • 应用于办公室、学校、交通枢纽的高接触表面(如门把、扶手等)。
  • PE:Al复合材料用于厂房仓库制造耐用低维护表面。

免疫与感染研究中心

应对新型传染病引发的公共卫生议题

传染病的出现对全球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均构成重大威胁,而免疫与感染研究中心的成立,正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类如何应对病毒和疾病。中心致力让香港成为精准医学人口策略的国际典范,针对新型传染病等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,开发创新解决方案。

中心的一项重要计划,是采用由巴斯德研究所创建的全新技术平台,开发针对个人的「免疫记录卡」。有关数据将记录个人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,用于评定第一线防御机制对抗新型病症的能力。研究将通过了解个人遗传基因、传染病史、体内的微生物群,以及生活方式和其他环境因素,形成个性化的患者管理策略,并改善未来公共健康计划的效益。


查询